我们所熟知的“开元通宝”在唐代真实名称为“开通元宝”
开元通宝是唐代最著名、流传时间也最长的钱币,还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但你知道吗,在铸造之初,开元通宝读成“开通元宝”,只不过因为后人常常把它读成开元通宝,久而久之,原本错误的读法反而流传下来,被大众所熟知,进而取代了最初的读法。就像《现代汉语词典》经常在修订的时候迁就大众的错误读法一样。
开元通宝是李渊下令铸造的,据《旧唐书》的记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又说:“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
《旧唐书》认为两种读法都可以,但这不符合常理。一个钱币按道理只有一种读法才对,两种读法只会让民众感到不方便,欧阳询在书写的时候肯定也只有一种写法,写完了才交给工匠去制作。
所以《旧唐书》的说法不一定靠谱,或者说《旧唐书》的记载是受到了五代民间实际使用情况的影响。
要知道,《旧唐书》并不是唐人写的,而是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成书的,这个时候距离开通元宝问世已经300多年了。而且因为《旧唐书》是在五代这种战乱年间编的,仓促成书,所用到资料也少,毛病多多,宋代人就已经不满意,后来又重新编了《新唐书》,所以《旧唐书》的记载很多时候并不完全靠谱,不足为凭。
展开全文
唐代人自己的记载更可信,而唐人是明确读成读成“开通元宝”的。
20史记以来,在敦煌莫高窟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唐代文书,其中有发现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一首《奉使亲监铸》诗,内容为:“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本性使流传,涓涓亿兆阳……。”显然在这里“开通”和“元宝”是各自组合成一个词语的,所以整体上就应旋读成“开通元宝”。
唐人所著《唐六典》也记载到:“皇朝武德中,悉除五铢,更铸“开通元宝”。
所以开元通宝一开始应该叫“开通元宝”,那为何后来慢慢变成”开元通宝”了呢?
个人以为很可能与唐玄宗使用的“开元”年号有关。唐玄宗在713-741年间以开元为号,开元一词从此被频繁使用了近三十年,而且这个时期又是大唐最繁荣鼎盛的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开元”一词影响极大,而且唐玄宗时期并未铸造新钱,仍然沿用“开通元宝”,但可能民间有老百姓开始读成开元通宝,因为这样读词意也很好,所以慢慢流传开来,于是造成唐代中后期至五代两种读法并存的局面。而宋、明、清以后铸造的铜钱大多都是按年号命名的,如大观通宝、靖康通宝、洪武通宝、康熙通宝等,所以宋以后的人拿到一枚“开通元宝”却按年号读成“开元通宝”也就顺理成章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