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火柴的开山鼻祖
以下文章来源于夜航船上,作者 文史
张謇先生自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之后,一路顺风连续创办了油、铁、茧、面、电等厂,其声誉已威震大江南北。而每当张謇在乡下见农民无论是烧火还是抽水烟,都是用火刀“撞击”火石溅出的火花点燃柴草煮饭,点着“媒纸”抽水烟,非常麻烦。当时市场从上海贩火柴,点火非常方便,但很昂贵。于是张謇想到在南通筹办火柴厂。通过调查,首选地点是天生港,一是紧靠江边,万一发生火灾,水源充裕。二是天生港东南侧系杂草丛生的荒地,居民稀少。三是制火柴需要大量的木质原料,从天生港码头装卸非常靠近。
1915 年,张謇投资2 万元开始创办火柴厂时,由好友黄正清推荐,介绍了在上海燮昌火柴厂任职的杨义忠。两人相见恨晚,很快成了忘年交。
杨义忠系浙江宁波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3 岁时进入五洋百货商店当学徒,五洋包括洋火(火柴)在内。一年后到宁波火柴厂现场实习。杨义忠聪明好学,宁波火柴厂总工程师特别喜欢他,将调制火柴头及火柴盒“砂皮刮磷”的配方,和火柴头抗潮的秘诀传授给他。杨义忠每天将潮湿度作详细记录,并将总工程师传授的配方与他自己所测算出来的配方作比较,从而找出火柴配方的正确规律,很快成了制作火柴的小工程师。
光绪三十年(1904 年),16 岁的杨义忠应聘来到杭州火柴厂,独立指导制作火柴,每道工序制作娴熟自如。到18 岁,走出杭州来到上海燮昌火柴厂。本来燮昌火柴厂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濒临倒闭,而自杨义忠到该厂任职后,燮昌火柴厂重又起死回生。杨义忠的“火柴总工”的名字在上海传开,为不少名家名流所赏识。这时张謇在南通办火柴厂的新闻也传到杨义忠那里,他萌生了来南通发展的想法。
张謇非常器重杨义忠。杨义忠入股投资(也有说技术投资),充分发挥聪明才干。民国6 年(1917 年)火柴厂开工生产,主要为外地生产配套产品“梗木”,称为“通燧梗片公司”。据说,当年张謇在垦牧公司考察棉花生长情况,主人为招待张謇敬茶,数次取火不着,正值张謇在创办天生港火柴厂还没正式命名,当夜做了一梦,梦见燧人氏对他说“你为南通父老做了件好事,特地向你致意”。张謇惊醒,旋即提笔写下“通燧”二子。
民国7 年(1918年),火柴厂购置添加设备,正式生产火柴,杨义忠亲自动手做好火柴头“蘸药”等技术性很强的活,抓住配药关键,以确保火柴“一划就着,小风不熄”。新厂启动,当时熟练工匮缺,杨义忠全家老小一起参与装盒、粘贴标签、打包装箱,还从老家动员有一技之长的亲友来南通打工。当年改名为“通燧火柴厂”,火柴名为:南通牌、麒麟牌。为此,张謇向政府申请专利20 年的保护,成为苏北地区第一家生产火柴的工厂,也是全国火柴工业“五老”之一。
展开全文
抗日战争前,凡通燧火柴厂所生产的火柴,在苏北市场赢得信誉,随着全国火柴工业联营组织的发展,通燧火柴厂还参加了“华东火柴联营记”,这样南通的火柴不仅畅销苏北市场,还远销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新 中国成立后,火柴厂加强了管理,产量稳步上升,质量不断提高,成本相应下降,这当然与杨义忠严把质量关是分不开的。在华东六省市的屡次质量评比中,总处于领先,尤其是火柴头的抗潮率遥遥领先,超过其他厂家。1950年~1953年为全国名牌,1954年~1955年全国质量第一。老劳模王扣珍手抓百支火柴正误率1~3根,无一盒有误,为通燧火柴厂增了光。同时还试制成功防风火柴等新产品。
1956年7月,杨义忠不幸病逝,享年68岁。南通市领导20多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市领导曹从坡在悼词中高度评价杨义忠把技术无私贡献给国家建设的精神。
(资料来源:《南通今古》2007年第六期《杨义忠与火柴厂》等)
编者按:南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黄金阶段,投资和融入南通已经成为企业家、金融家、科技人员的首选!
为什么选择南通,为什么是东部智谷?
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迎来新进展!
如果您对投资南通东部智谷有兴趣,请于微信公众号留言,谢谢!
【江海儿女都在读】
【 点击阅读 】骑单车上班的财政部副部长
【 点击阅读 】京沪二线江苏14站! 南通4站成大赢家!
【 点击阅读 】惊心动魄的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诞生记
【 点击阅读 】南通这个小镇,已走出7位将军
江海儿女旅游小店,提供 江浙沪 等地精品美食度假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